• <samp id="simcc"><tbody id="simcc"></tbody></samp>
    <abbr id="simcc"></abbr>
    <li id="simcc"><dl id="simcc"></dl></li>
  • 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產業 合作

    陜西有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清風 人氣: 發布時間:2023-11-23 11:39:33
    摘要: 陜西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建成黃土高原上的“生態綠洲”。它是陜北地區首個通過驗收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陜西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建成黃土高原上的“生態綠洲”。它是陜北地區首個通過驗收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對于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孟家塬村的果農張天軍而言,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果色好、口感佳,銷售不愁?!睆執燔姺耆司涂渥约业那卮嗵O果。今年,他家的蘋果已經銷售一空,產量在3萬公斤左右,按照1公斤10元的客商收購價,總收入約30萬元。

    “壺口瀑布和蘋果是我們宜川的兩大招牌。這幾年,生態環境好了,樹多了,黃河水清了,蘋果質量越來越好,不愁賣!”張天軍說。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全省荒漠化綜合防治的巨大成果。

    近年來,陜西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和“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決策部署,有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推動“沙”實現由進到退、“山”實現由黃到綠、“水”實現由濁到清、“人”實現由貧到富的巨大轉變,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提供堅實生態支撐。

    以“綠”為屏障寸土不讓

    采訪中,記者多次詢問,什么是荒漠化?有人說,荒漠化是今天還在的路,刮了一陣風,這條路就被一座‘飄’過來的沙丘埋了;有人說,是洗碗用沙子洗,家里一份水要分成幾份用;有人說,是一出門風扯鋸地吹,走幾百米,就要從鼻孔里掏沙子……

    榆林市城北的紅山上,坐落著“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11月7日,登上鎮北臺,67歲的榆林市長城學會會長段云飛感慨萬分:“過去的鎮北臺可不是現在這樣子!”

    在段云飛的記憶中,年少時站在高處,只能看到無盡的黃沙,鎮北臺被掩在層層黃沙中,春秋兩季更是難以窺得一角。

    榆林長城沿線的北面,是毛烏素沙地。曾經,毛烏素沙地攜卷著滾滾黃沙,從城外到城內,不斷侵襲,所經之地,四望黃沙,不產五谷。

    “榆林不能讓黃沙再進一步!”抱著這樣的信念,青年時期的段云飛和眾多同伴一起,開始在鎮北臺周圍植樹造林。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段云飛種的樹早已融入鎮北臺周邊的林海中。6萬畝樟子松等常綠樹木組成的主要“方陣”拱衛著鎮北臺。

    榆林市林業局數據顯示,僅在20世紀80年代,榆林就有44萬戶農民承包黃沙地900多萬畝,涌現出不少千畝、萬畝個人造林治沙大戶。

    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經過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目前,榆林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如今的36%,實現了生態環境由“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在沙漠上建設森林城市,這個過去讓人不敢想的事,如今在榆林成為現實。

    高原披綠 黃河水清

    層層梯田盤山頭,一庫碧水映青山。

    “泥不下山、填飽肚子,曾是我們所有高西溝人的愿望。”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說,他一輩子住在這里,見證了高西溝從窮山溝變成“陜北小江南”,再到如今闊步邁向“綠富美”的全過程。

    今年68歲的村民高治周記得,十幾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自己卻總是餓著肚子,“大人們說,只要山上有樹了,就有口糧了。我恨不得把樹栽滿,好讓我吃飽肚子。”

    為求生存,高西溝人上山植綠固土、整修農田、治坡打壩。

    “如今,黃河里沒有咱高西溝的泥!”姜良彪驕傲地說。響應黨的號召,高西溝人在山上緩坡修梯田,在溝里建淤地壩,在荒坡陡處搞綠化,讓40座禿山、21條干溝重現生機。寒來暑往,如今的高西溝處處是美景:藍天白云下,梯田層層環繞,油松郁郁蔥蔥,梨園碩果累累。全村荒山治理程度達78%、林草覆蓋率為70%,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饑餓的記憶已遠去,高西溝人仍堅持給黃土黃沙披綠,每年新發展的黨員至少要栽100棵樹苗。姜良彪說:“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們‘斗’沙更有積極性、更有信心了。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我們將繼續鞏固生態治理成果,讓山更綠、讓母親河水更清?!?/p>

    “不讓泥沙入黃河”不僅是高西溝村的承諾,也成為越來越多黃河沿岸地區人們的自覺行動。

    黃河污染表象在水里、問題在流域、根子在岸上。為了讓黃河水變得更清,全省圍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謀劃儲備了一批重點項目。

    今年以來,陜西省爭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2023年中央預算內投資12.12億元,安排24.81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專項獎補等。同時,陜西省科學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完成營造林194.12萬畝,治理沙化土地71.9萬畝;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019.44平方公里,除險加固371座病險淤地壩;開展秦嶺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清零行動”,實施32個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秦嶺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加快建設。

    如今,曾經的水土流失重災區已經被綠水青山層層環抱,黃河輸沙量大幅度減少,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全省860萬畝流動沙地得到固定半固定,陜西入黃泥沙量年均從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

    產業開花 點綠成金

    “大小、重量、色澤、香氣都有具體的標準,盒馬鮮生甚至要求我們在摘杏的時候留一截樹枝!”今年6月,清澗縣石咀驛鎮牛家溝村果農劉潤祥完成了與盒馬鮮生的第一筆交易。賣紅梅杏這么多年,這是他頭一次聽到這么具體、繁雜的標準。

    原來,去年,清澗縣人民政府與盒馬鮮生簽訂了1億元的購銷合同。紅梅杏、黑毛土豬、紅棗汁、大棚蔬菜等10多款清澗特產陸續在盒馬鮮生上架。

    高標準帶來的是高附加值。這些被精挑細選的紅梅杏在盒馬鮮生按個賣,地頭收購價在每公斤12元左右,品質好的甚至可以賣到16元。僅此一項,牛家溝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7000元增長到1.1萬元。“清澗紅梅杏”的名氣也因此越來越大。

    清澗縣地處榆林南端,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部地區臨黃河,海拔800米以下的黃土被全部侵蝕,西部地區黃土層厚,地面破碎,流水和重力侵蝕嚴重。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年年辛苦種莊稼,收成卻很差?!澳菚海壹腋?,卻都耕不好地,產量很低?!眲櫹檎f。

    20世紀90年代,為了遏制黃沙、恢復生態,陜北大面積退耕還林。在當地政府扶持帶動下,不少農戶有了產業眼光,將荒山植綠與產業發展對接。在生態的持續改善及黃河水的滋潤下,當地“養出”了個大飽滿、色澤鮮艷的好果子。

    一批批客商來到清澗縣,帶來的不僅是群眾賣杏收入的增加。因為客商的存在,當地還催生了“經紀人”。

    “經紀人”的作用是為客商找貨??蜕绦枨罅看螅惶焱枰召徤锨Ч锏男樱敖浖o人”為他們安排妥當;外地客商有住宿、飲食需求,村民就把閑置的窯洞出租給他們,還攬下做飯的活,一頓飯能賺10元左右;杏的采收需要勞動力,采摘工作一般從每天4時持續到10時左右,一個青壯年一天可以收入200元;對年齡大的村民來說,分揀紅梅杏也是一份工作,一小時可以收入15元……一顆小杏子,如今已成為清澗縣農業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放眼三秦大地,用“綠色鑰匙”打開致富之門的例子不勝枚舉。

    安康市全力發展山林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富硒產業連年保持高速增長;漢中市獲得“2022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稱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美了家園,富了百姓。2022年,陜西省改造核桃、紅棗、花椒、板栗等特色經濟林112萬畝,人工繁育林麝9300只,人工養殖林麝規模、冬棗產量全國第一,花椒、核桃種植面積全國第二。

    秦嶺綠濃、黃河水清。從黃沙飛舞到綠波蕩漾,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三秦大地上,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申東昕)

    來源: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11/23/content_84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