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萬物繁盛,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崔家鄉稻田里的禾苗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在崔家鄉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的投放現場,高澤村的村委干部們手拿水桶,正往稻田里投放“活蹦亂跳”的魚苗,現場一片繁忙歡樂的景象。
正在從車上卸禾花魚魚苗
“稻魚共生”模式是一種田面種稻、水體養魚的生態農業模式,因在稻田放養、食水稻落花而得名。混養在水稻田里的禾花魚無需飼料,利用禾花魚來減少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減少水稻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通過水稻和魚全天候“共生共長”,改善稻田的生態環境,既實現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又提升了稻米和魚的品質。
為推動稻田禾花魚生態養殖產業落地生根,高澤村黨委嚴格按照村集體經濟管理要求,制定高澤村委禾花魚烘干加工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銷一條龍養殖模式,由村黨委引領下的合作社組織群眾統一推廣、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實現產業共享,讓稻田養魚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助推器,真正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
正在往稻田里投放禾花魚
“禾花魚養殖技術簡單、周期短、成效快,我們幫助有意向的農戶按照每斤9元的價錢統一購買禾花魚魚苗,等秋收時,對放養的禾花魚以每斤18元進行收購。同時,將收購的禾花魚烘干處理,每斤魚干能賣出100多元的好價錢,既能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帶來4萬元的收入,又能給群眾帶來新的增收路子。”高澤村黨委書記唐新全說。
據悉,今年預計投放稻田養殖面積3000余畝,1萬余斤魚苗,預計每畝可增收1300元左右,惠及300余戶農戶。
“稻田養魚,稻魚共生,相得益彰。與傳統水稻種植相比,這種模式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能增加土地‘吸金力’,能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及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崔家鄉黨委書記唐泓說。
近年來,崔家鄉緊緊圍繞發展生態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為主線,以搞活集體經濟引領多產業發展為動能,充分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積極探索“水稻+”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通過“一水雙收、一田兩用”,實現穩糧增效、農民增收,托起農民鄉村振興的共富夢。
下一步,崔家鄉將繼續探索產業提質增效新方式,以“稻+魚”的發展思路,通過示范引領,讓老百姓在田坎上實現稻香、魚肥的雙贏收益,繪就一田多收新“豐”景。
(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崔家鄉人民政府 劉敏娟 興安縣融媒體中心 肖帆)